中國醫療服務總量世界第一,醫療質量進步幅度居全球前列
8月15日,國家衛計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醫療服務總量位居世界之首,醫療質量和醫療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醫療質量和可及性進步幅度位居全球前列。
2017年5月,國際知名期刊《柳葉刀》發表了醫療質量和可及性全球排名。其研究顯示,自1990年至2015年,中國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指數由49.5提升至74.2(全球平均53.7),排名從第110位提高到第60位,進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
醫療質量安全穩步提升。2016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數達79.3億人次,較2015年增加2.4億人次,增長約3.1%。目前,國家衛計委已成立國家級質控中心36個,基本涵蓋了臨床主要專業。
醫療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以微創、個體化為典型特點的現代醫療技術在臨床廣泛應用,麻醉相關死亡率顯著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胸外的微創手術只需要2—3個小切口就能完成,圍術期死亡率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
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明顯提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省域內就診率平均達到93%,縣域內就診率平均達到82.7%。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穩步提升。2017年上半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比平均增長4.7%,由上級醫療機構向下級醫療機構轉診的患者數量同比增長15.1%。
創造這個世界第一的醫務人員有多少呢?
在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醫生數量卻有著相當大的缺口,到底有多緊缺呢?
兒科:全國兒科醫生有6萬多人,缺口達20萬左右。
病理科:病理醫生素有“醫生的醫生”之稱,但我國目前病理醫生缺口高達10萬。
精神科:根據2015年的數據顯示,全國精神科醫生數量有2萬多名,平均每10萬人口有1.49名精神科醫生。
麻醉科:截至2015年,我國有麻醉醫生75233人,每萬人擁有麻醉醫生0.5人,而美國是每萬人擁有2.5名麻醉專業人員,英國則是2.8名。如果按照歐美每萬人需要2.5個麻醉醫生的標準,中國至少還應該配備33萬名麻醉醫生。
全科醫生:中國目前全科醫生數量為17萬人,缺口達到18萬人。
……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現在的醫護人員缺口如此之大?
醫學院校艱苦的學習生涯與較低的收入讓供需失衡。一名醫學院校的學生,至少要經過5年的本科學習,3年研究生學習,再加上醫院3年的規培期,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如果讀到了博士,時間可能會更長。超長的學習時間和與規培期較低的補貼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對醫學望而卻步。目前,中國的醫學院校的招生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供給與需求的失衡讓許多醫護人員不得不超負荷工作,許多城市鬧起了“醫生荒”。
緩解“醫生荒”最重要的是待遇留人
緩解醫生荒,除了加強定向培養,還需在收入分配、職稱晉升、評獎推優等方面予以傾斜,充分考慮醫療行業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技術難度大、責任擔當重等情況,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入手,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醫務人員薪酬制度,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同時實現同崗同薪同待遇,激發廣大醫務人員活力,用激勵機制“待遇留人”。